【保健】动脉粥样硬化并非老年专属!这5类血管最易“中招”
2025-08-04

动脉粥样硬化曾被视为老年病,但近年三四十岁青壮年患病率显著上升,成为威胁全年龄段的健康隐患。人体循环系统复杂,不同血管因结构、功能差异,形成斑块的风险不同。心内科专家总结:以下5类血管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堵塞,需重点防范。

血管

一、颈动脉:分叉结构成“重灾区”

颈动脉是连接心脏与大脑的核心血管,其“Y”字型分叉处血流冲击力强,易形成斑块。临床数据显示:

1、40岁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上升,60岁以上人群几乎普遍存在;

2、斑块脱落可能引发脑卒中,是老年人致残、致死的主因之一。


二、冠状动脉:急性心梗的“导火索”

冠状动脉直接为心肌供血,其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核心诱因。

1、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,导致管腔急性闭塞,心肌缺血坏死;

2、约50%的急性心梗患者因未及时救治死亡,需警惕胸闷、胸痛等症状。


三、外周动脉:下肢缺血的“信号灯”

外周动脉为下肢供血,斑块堵塞会导致血流减少,引发:

1、间歇性跛行:行走时下肢疼痛,休息后缓解;

2、严重者出现静息痛、溃疡甚至截肢,需通过踝肱指数(ABI)筛查。


四、主动脉:全身血管的“主通道”风险

主动脉是人体最大动脉,粥样硬化表现为:

1、血管弹性下降,脉压差增大(收缩压高、舒张压低);

2、严重者形成主动脉瘤,腹主动脉段风险最高,破裂后死亡率超80%。


五、肾动脉:隐匿的“肾功能杀手”

肾动脉斑块堵塞常被忽视,典型表现为:

1、早期无症状,进展后出现乏力、夜尿增多;

2、长期缺血导致肾萎缩,需结合肾动脉超声与血肌酐检测。


斑块检查:为何颈动脉最受关注?

颈动脉因位置表浅,超声检查便捷、无创,成为筛查首选。但需注意:

1、斑块风险不取决于大小:不稳定斑块(如脂质核心大、纤维帽薄)更易破裂,引发血栓;

2、全血管评估更重要:颈动脉斑块仅是“冰山一角”,需结合血脂、血压等指标综合干预。


动脉粥样硬化正呈现年轻化趋势,预防需从控制血压、血脂、血糖入手,戒烟限酒,保持规律运动。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血管超声检查,早发现、早干预,避免斑块进展引发致命并发症。血管健康,关乎全身,切莫忽视!

【保健】动脉粥样硬化并非老年专属!这5类血管最易“中招”

动脉粥样硬化曾被视为老年病,但近年三四十岁青壮年患病率显著上升,成为威胁全年龄段的健康隐患。人体循环系统复杂,不同血管因结构、功能差异,形成斑块的风险不同。心内科专家总结:以下5类血管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堵塞,需重点防范。

血管

一、颈动脉:分叉结构成“重灾区”

颈动脉是连接心脏与大脑的核心血管,其“Y”字型分叉处血流冲击力强,易形成斑块。临床数据显示:

1、40岁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上升,60岁以上人群几乎普遍存在;

2、斑块脱落可能引发脑卒中,是老年人致残、致死的主因之一。


二、冠状动脉:急性心梗的“导火索”

冠状动脉直接为心肌供血,其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核心诱因。

1、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,导致管腔急性闭塞,心肌缺血坏死;

2、约50%的急性心梗患者因未及时救治死亡,需警惕胸闷、胸痛等症状。


三、外周动脉:下肢缺血的“信号灯”

外周动脉为下肢供血,斑块堵塞会导致血流减少,引发:

1、间歇性跛行:行走时下肢疼痛,休息后缓解;

2、严重者出现静息痛、溃疡甚至截肢,需通过踝肱指数(ABI)筛查。


四、主动脉:全身血管的“主通道”风险

主动脉是人体最大动脉,粥样硬化表现为:

1、血管弹性下降,脉压差增大(收缩压高、舒张压低);

2、严重者形成主动脉瘤,腹主动脉段风险最高,破裂后死亡率超80%。


五、肾动脉:隐匿的“肾功能杀手”

肾动脉斑块堵塞常被忽视,典型表现为:

1、早期无症状,进展后出现乏力、夜尿增多;

2、长期缺血导致肾萎缩,需结合肾动脉超声与血肌酐检测。


斑块检查:为何颈动脉最受关注?

颈动脉因位置表浅,超声检查便捷、无创,成为筛查首选。但需注意:

1、斑块风险不取决于大小:不稳定斑块(如脂质核心大、纤维帽薄)更易破裂,引发血栓;

2、全血管评估更重要:颈动脉斑块仅是“冰山一角”,需结合血脂、血压等指标综合干预。


动脉粥样硬化正呈现年轻化趋势,预防需从控制血压、血脂、血糖入手,戒烟限酒,保持规律运动。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血管超声检查,早发现、早干预,避免斑块进展引发致命并发症。血管健康,关乎全身,切莫忽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