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吃五谷杂粮,生病很难避免,去医院看病基本上每个人都要经历。掌握一些就诊小技巧,不仅能节约看病时间,还能提高诊断和治愈效率,尤其是看中医的时候。
一、看中医最好早上去
中医“望闻问切”四诊源远流长。切脉(号脉)作为“四诊”之一,很有讲究。中医认为,脉为血府,医者可以通过切脉了解脉位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、气血盛衰等情况。太阳升起时,阳气刚刚进入体内,夜晚的阴气渐渐退去,经过一晚休息,人体各方面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,这个时段的脉象是人体平和状态下的真实反映,有助于诊察出有病的脉象。因此,早上空腹时诊脉,得到的信息比较准确。
反之,吃过饭后,胃肠道开始运动,主管肠胃的神经开始兴奋,血液大量涌向这些部位,会使脉象发生变化,不能反映最客观的结果。如果做过某些活动再来号脉,这时血液大量涌向四肢肌肉,更会影响诊脉结果。
二、看中医要注意6个细节
生活中很多人因工作、交通或挂号难等客观原因,无法早上就诊,遇到这种情况,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看诊。但在其他时间去看中医,需要注意以下问题。
1、不做剧烈运动:脉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,就诊前应尽量保持心情平静,避免情绪急躁和剧烈运动等因素,对诊断造成影响。
2、不吃容易染舌苔的食物或药物:牛奶、花生等含脂肪多的食品容易使你的舌苔变得白腻;杨梅、乌梅等,容易使舌苔变黑;咖啡、橘子以及维生素B₂等,可能使舌苔变黄;就诊前刚喝热饮,可使舌质变红。
3、不要化妆及涂指甲油:“望诊”对诊断非常重要,一定要让中医师看到你的“本来面目”。
4、不要使用或食用气味浓烈的东西:不要使用气味浓烈的香水或护肤品;不要吃气味浓烈的食物,如葱、蒜等,以免影响闻诊的准确性。
5、不要频繁更换医生:很多疾病的治疗需要一定时间,而频繁更换医生只会造成治疗的重复。一般的慢性疾病,如果治疗1—2个月后仍无明显效果,可以考虑另选大夫,但一定要将以往的病历或处方保存好,以便让医生了解您的治疗情况。
6、不要沿用过去的处方或别人的处方:有些人认为,这次病好了,可以把方子留着,以备将来症状再次出现时使用,或者看到别人跟自己的病情类似,便将别人的处方拿来自己用。这是不正确的。中医在诊病治病过程中,非常重视个体的体质差异,患病的原因、时间、地点、表现不同,方药都会不同。除非医生允许,请不要沿用以前的处方,或他人处方。
三、哪些病适合看中医
中医提倡的理念是未病先防,在身体出现一些不舒服,没有发现明显疾病之前,建议尽早来看中医,通过望闻问切找到气血、脏腑等阴阳失衡的地方,将身体调整到阴阳气血比较平和的状态。此外,还有一类是身体比较虚损的状态,如老年人大病后、产妇生产后、小孩子先天身体弱等,也是很适合看中医的。
1、过敏性疾病:湿疹、荨麻疹、过敏性鼻炎、过敏性哮喘等,一般属于免疫功能紊乱。由于免疫系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,用西药很难找到针对性,往往只能抑制免疫功能,停药后容易反复。而中医是跳出局部从整体来调节,认为过敏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,邪气入侵造成的,治疗无非是辅助正气,排出邪气,简单治疗即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2、妇科疾病:妇科疾病常属于激素分泌紊乱,如果单纯调节某种激素,不但不好掌控剂量,还容易引发体内一系列激素变化。中医从整体调节妇科也是一门强项。中医认为,妇科疾病大多是体内有瘀滞或血虚,采取疏肝补肾、养血活血等方法治疗,效果很好。
3、脾胃病:如慢性胃炎、腹胀便溏等,一般病程较长,机理比较复杂。西药多为单成分,不如中药个体化治疗(一人一方)更容易贴近病情。中医认为脾主升,胃主降,用中药帮助调节脾胃升降,必要时配合疏肝,能很好地调节消化系统疾病。
4、呼吸系统疾病:中医常被称为“慢郎中”,但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,实际上,中医治疗感冒发烧这些急性病是有绝对优势的,可以明显缩短病程。另外,咳嗽、扁桃体炎、支气管炎等疾病也适合中医治疗,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。
5、复杂慢性病:如慢性肾炎、风湿病、中风后遗症、肿瘤等,西医可能会采取激素治疗,有一定的副作用。中医通过辨证选方,喝汤药或扎针灸,效果不错,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也小。
6、非器质性疾病:有些人平时容易出现疲劳乏力、精力不足、头晕目眩、口臭、便秘、心情烦躁等症状,虽然精神上很不舒服,但是经西医化验、拍片检查却发现不了明显的器质性异常,这些也是中医擅长的领域,可以针对这些症状选药,做到提早治疗,防止病情加重。
掌握这些看中医的小技巧,不仅能提高就诊效率,还能帮助你更好地恢复健康。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!
人吃五谷杂粮,生病很难避免,去医院看病基本上每个人都要经历。掌握一些就诊小技巧,不仅能节约看病时间,还能提高诊断和治愈效率,尤其是看中医的时候。
一、看中医最好早上去
中医“望闻问切”四诊源远流长。切脉(号脉)作为“四诊”之一,很有讲究。中医认为,脉为血府,医者可以通过切脉了解脉位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、气血盛衰等情况。太阳升起时,阳气刚刚进入体内,夜晚的阴气渐渐退去,经过一晚休息,人体各方面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,这个时段的脉象是人体平和状态下的真实反映,有助于诊察出有病的脉象。因此,早上空腹时诊脉,得到的信息比较准确。
反之,吃过饭后,胃肠道开始运动,主管肠胃的神经开始兴奋,血液大量涌向这些部位,会使脉象发生变化,不能反映最客观的结果。如果做过某些活动再来号脉,这时血液大量涌向四肢肌肉,更会影响诊脉结果。
二、看中医要注意6个细节
生活中很多人因工作、交通或挂号难等客观原因,无法早上就诊,遇到这种情况,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看诊。但在其他时间去看中医,需要注意以下问题。
1、不做剧烈运动:脉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,就诊前应尽量保持心情平静,避免情绪急躁和剧烈运动等因素,对诊断造成影响。
2、不吃容易染舌苔的食物或药物:牛奶、花生等含脂肪多的食品容易使你的舌苔变得白腻;杨梅、乌梅等,容易使舌苔变黑;咖啡、橘子以及维生素B₂等,可能使舌苔变黄;就诊前刚喝热饮,可使舌质变红。
3、不要化妆及涂指甲油:“望诊”对诊断非常重要,一定要让中医师看到你的“本来面目”。
4、不要使用或食用气味浓烈的东西:不要使用气味浓烈的香水或护肤品;不要吃气味浓烈的食物,如葱、蒜等,以免影响闻诊的准确性。
5、不要频繁更换医生:很多疾病的治疗需要一定时间,而频繁更换医生只会造成治疗的重复。一般的慢性疾病,如果治疗1—2个月后仍无明显效果,可以考虑另选大夫,但一定要将以往的病历或处方保存好,以便让医生了解您的治疗情况。
6、不要沿用过去的处方或别人的处方:有些人认为,这次病好了,可以把方子留着,以备将来症状再次出现时使用,或者看到别人跟自己的病情类似,便将别人的处方拿来自己用。这是不正确的。中医在诊病治病过程中,非常重视个体的体质差异,患病的原因、时间、地点、表现不同,方药都会不同。除非医生允许,请不要沿用以前的处方,或他人处方。
三、哪些病适合看中医
中医提倡的理念是未病先防,在身体出现一些不舒服,没有发现明显疾病之前,建议尽早来看中医,通过望闻问切找到气血、脏腑等阴阳失衡的地方,将身体调整到阴阳气血比较平和的状态。此外,还有一类是身体比较虚损的状态,如老年人大病后、产妇生产后、小孩子先天身体弱等,也是很适合看中医的。
1、过敏性疾病:湿疹、荨麻疹、过敏性鼻炎、过敏性哮喘等,一般属于免疫功能紊乱。由于免疫系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,用西药很难找到针对性,往往只能抑制免疫功能,停药后容易反复。而中医是跳出局部从整体来调节,认为过敏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,邪气入侵造成的,治疗无非是辅助正气,排出邪气,简单治疗即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2、妇科疾病:妇科疾病常属于激素分泌紊乱,如果单纯调节某种激素,不但不好掌控剂量,还容易引发体内一系列激素变化。中医从整体调节妇科也是一门强项。中医认为,妇科疾病大多是体内有瘀滞或血虚,采取疏肝补肾、养血活血等方法治疗,效果很好。
3、脾胃病:如慢性胃炎、腹胀便溏等,一般病程较长,机理比较复杂。西药多为单成分,不如中药个体化治疗(一人一方)更容易贴近病情。中医认为脾主升,胃主降,用中药帮助调节脾胃升降,必要时配合疏肝,能很好地调节消化系统疾病。
4、呼吸系统疾病:中医常被称为“慢郎中”,但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,实际上,中医治疗感冒发烧这些急性病是有绝对优势的,可以明显缩短病程。另外,咳嗽、扁桃体炎、支气管炎等疾病也适合中医治疗,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。
5、复杂慢性病:如慢性肾炎、风湿病、中风后遗症、肿瘤等,西医可能会采取激素治疗,有一定的副作用。中医通过辨证选方,喝汤药或扎针灸,效果不错,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也小。
6、非器质性疾病:有些人平时容易出现疲劳乏力、精力不足、头晕目眩、口臭、便秘、心情烦躁等症状,虽然精神上很不舒服,但是经西医化验、拍片检查却发现不了明显的器质性异常,这些也是中医擅长的领域,可以针对这些症状选药,做到提早治疗,防止病情加重。
掌握这些看中医的小技巧,不仅能提高就诊效率,还能帮助你更好地恢复健康。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!